修水縣縣情簡介
修水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湘、鄂、贛三省九縣中心,東鄰武寧縣、靖安縣,南接奉新縣、宜豐縣、銅鼓縣,西與湖南平江縣、湖北通城縣接壤,北與湖北通山縣、崇陽縣毗連。轄18鄉18鎮,361個行政村,26個居民委員會,5768個村(居)民小組,面積4504平方公里,總人口82萬,是江西省面積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紅色搖籃。修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在這里設計、制作并率先升起。全縣有10萬余優秀兒女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在冊烈士10324人,是一個只有烈士沒有將軍的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彭德懷、羅榮桓、滕代遠、何長工、肖克等在這里留下了光輝戰斗的足跡。現有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等革命舊址、遺址60余處,其中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1年,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被中宣部授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又被評為江西省“十大紅色景點”之一。
——綠色家園。修水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山林廣袤,植被蔥郁,林地面積達508萬畝,是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有五梅山、楊家坪等自然森林公園,還有萬畝人跡未至的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達67.6%。修水風光秀美,自古就有“山川深重,可供游覽”之美譽,黃龍山、雙井等自然景點讓人流連忘返。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發源于此,風景如畫,被吳新雄省長譽為“中國最美的河流”。優良的生態環境令人稱道,2001年孟建柱同志視察修水時,曾稱贊“這里的空氣都是甜的”。
——古色文化。修水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人類于此生活,繁衍生息。殷商時期即為古艾侯國封地,先后有分寧、義寧之稱,1915年改名修水縣。全縣有古文化遺址116處,尤以上奉跑馬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山背文化”最著名。黃龍山黃龍寺是中國佛教禪宗黃龍宗的發祥地,建寺1400多年的兜率寺重修一新氣勢恢宏。修水文化厚重,江西詩派創始人黃庭堅“詩書雙絕”,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桃里陳氏“一門五杰”(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衡恪、陳封懷),有4人名載《辭海》,他們都是修水的杰出代表。地方特色文化濃郁,寧河戲為江西古老地方劇種之一,與“一圣仙娘花燈”同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豐花燈還成功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色產業。修水是全省最大的蠶桑基地縣、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現有桑園10萬畝,茶園6萬畝。聞名海內外的“寧紅茶”曾享有“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之盛譽,“寧紅金毫”、“雙井綠”等茶葉名品屢獲國家級金獎,“綠冬牌”蠶絲被被評為國家知名品牌。藥材、楠木工藝品、耐熱瓷、修水烏雞、修水銀魚、上奉板鴨、馬坳菊花、古市花椒等地方特產也暢銷內外。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共有鎢、釩、石英、石煤、石灰石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35種,其中香爐山鎢礦探明儲量達21.6萬噸,儲量居全國第二,品位居亞洲之首;石煤總儲量達47億噸,石英儲量達2000萬噸,礦業產業已成為支撐我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